坚守幸福观 享受老年福
孟昭斌
幸福是一个最亮眼、最动心的词语,是人人都在向往的追求,也是古往今来先贤和学者研究的一门学问。
《论语》开篇第一则就阐明了孔子的幸福宣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老人家又进一步指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林语堂先生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写道:“人是一切事物和活动的中心,人生的目的与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而活着就要快乐,尤其是家庭生活的快乐。”
幸福的学问也可以说是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大有研究的价值。有人认为,幸福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烈;是获得“家产万贯功成名就”后的心满意足;是“拥有宁静生活和甜蜜爱情”后的安定闲适;是“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后的温润善良;是“品味世间百态,历经生死离别”后的心怀感恩。也有人认为,幸福在于不懈奋斗,勇于创造;在于精神高尚,内心和谐;在于身心健康,富有活力;在于独自体会,与人共乐。更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幸福就在知识的海洋里,就在艰苦的劳动中,就在辛勤的耕耘里,就在奉献的人生中,就在晶莹的汗水里。
不论是孔老夫子的警世名言,还是林语堂先生的精辟论说,乃至一些名人大家的各抒己见,无一不是阐述了幸福的内涵,道出了幸福的真谛,指明了幸福的要义,展现了幸福的前景,不仅使我深受教育,倍受启迪,而且使我见贤思齐,向往至极,更引发了我反复的联想和不尽的思考:作为一位“80后”老人,应该坚守一个什么样的幸福观,享受一个什么样的老年福,做一个什么样的幸福人,成了我一个必须回答和久久思考的命题。起先由于思路的不清、方向的不明和信心的不足,虽经左思右想,但仍久久不能形成定论。也许天无绝人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后的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的“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的名言,使我眼前豁然一亮,思路也随之慢慢打开,办法也开始逐渐滋生,一种适合自己的幸福观也悄然萌生。
人皆有情,人皆有欲,无情无欲,就难以称其为人。作为人类的一人,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身份如何,人人都有幸福的欲望。只要结合实际,找准定位,因时而变,随事而制,个个都会拥有自己的幸福观,都有获得幸福的可能。而要使自己的幸福观落地落实,成为幸福的先导,还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接近“地气”,彰显“人气”,富有“生气”,既有理念指导的作用,又有实践操作的可行,既有远大的目标和追求,又有艰苦的奋斗和争取,以便使自己的幸福观起到理论指导实践、思想引领行动的作用,使幸福的可能变成幸福的现实,把幸福的现实变成实实在在的享受,以达到坚守幸福观,唱响幸福歌,走正幸福路,做好幸福人之目的。
基于以上认识和思路,我结合自己年逾八旬和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实际,为自己确立的幸福观是:在培养生活情趣中享受精神的寄托;在不断学习中享受知识的拥有;在坚持锻炼中享受健康的青睐;在家庭和谐中享受生活的甘甜;在天天上班中享受青春的永驻;在笔耕不辍中享受思维的活跃;在勤奋工作中享受人生的愉悦;在关爱后代中享受余热的生辉;在老少互动中享受老少的共进;在老年群体中享受与人的同乐;在作出成绩中享受社会的认可……为了使其真正落地落实,我为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必须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葆自己的政治本色;必须念好“老”字文,培育“老”字情,以“人生自古谁知死,留住童心度晚年”的胸怀,走好自己的老年路;必须记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唯有奋斗才能敲开幸福之门;必须以乐观向上的心态,登高望远的境界,勇于实践的行动,提高幸福的指数,孕育幸福的芳华;必须懂得珍惜,懂得感恩,以赤子之心,正确地对待过去,满意地立足现在,积极地迎接未来;必须心态阳光,心胸豁达,以“万物风中起,千情眼中生”的理念和“有情饮水饱,知足菜根香”的心态看待眼前的一切,迎来幸福的拥有……
岁月悠悠,不变的是追求;时光荏苒,不变的是人生。多少个冬去春来,多少个日出日落,我就是以不变的人生和不变的幸福观,乐天知命,顺应自然,颐养康乐,奋发有为,学我所需,写我所写,干我所干,想我所想,行我所行,追我所求,乐我所乐,尽我所能,取我所获,使我在人生的舞台上,虽然没有成为什么名家、大腕,但却演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先后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全省最美“五老”、全省老干部发挥作用先进个人、全市老干部先进个人和延安模范等殊荣;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时代,虽然没有成为什么这个星、那个星,但却以八十四岁的高龄成为名至实归的老寿星,享受国家每月100元的高龄补贴和乘坐公交、外出观光等不尽优待;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虽然没有达到那些英雄模范人物的高度,但却迎来了扬在脸上的自信、补进生命的坚强、融入血液的志气和红在心底的底色。只要坚守这四张人生拼图,不仅会使自己与幸福永远相伴,而且还会增强幸福的成色,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新时代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