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饱含梁家河大学问的叙事长诗---孟昭斌

作者:孟昭斌 时间:2019-04-18

一组饱含梁家河大学问的叙事长诗

——读刘文超叙事诗《梁家河之歌》

孟昭斌

作家刘文超同志的叙事长诗《梁家河之歌》刚以落笔我就怀着对梁家河的仰慕之情和对梁家河大学问的渴求之意,一口气读完了这组长诗,不仅使我领略了梁家河大学问的真谛,而且使我在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精神上受到了莫大的激励。

在这组长诗里,作者以美好的创意、缜密的思考、深厚的情感、诗意的声韵,浓缩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基本内涵,解析了纪实文学《梁家河》的精神实质,讴歌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大美青春,揭示了人民领袖来自人民的永恒真理,并以《贫困山村》、《良言忠告》、《熔炉锻炼》、《读书修身》、《为民办事》、《告别故土》、《回乡探望》、《山村新貌》、《慷慨述怀》等九大篇章,为广大读者学习梁家河大学问,认知梁家河大学问,践行梁家河大学问,追求人民领袖的足迹,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提供了一份鲜活的教材,打开了一处靓丽的窗口,铺就了一条便捷的道路,赢得了不少读者的热议热评和热赞。

梁家河大学问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但从《梁家河之歌》的叙事诗中,笔者以为其鲜明的核心要义是: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真挚为民的家国情怀、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务实担当的高尚品质。所有这些既弘扬了延安精神,传承了红色基因,又谱写了理想如炽、信仰如铁的中国故事;既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又培育了一笔点亮当代、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不仅为全党和全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注入了不尽的活力,而且也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继承革命传统,弘扬延安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的中国梦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和学习的楷模。

为了高扬梁家河这面旗帜,充分发挥梁家河大学问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我们应当从中汲取宝贵的思想营养和前进的精神力量,并立说立行,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从中汲取理想信念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哲人说:“理想信念虽然不是钢铁,却能铸造出一条坚实的人生之路;使人真正顶天立地站起来的不只是双脚,更是理想、智慧、意志和创造力。”青年习近平当时因家庭变故,身处逆境,但他仍把理想看作人生的火把,视为做人的魂魄,始终笃信马列,红心向党,追求真理,修身正己,艰苦磨炼,铸魂立德,先后8次申请入团,10次申请入党,终于精诚所至,如愿以偿,成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守护者和忠实践行者。正如刘文超同志所讴歌的那样:“先忧后乐”是他的政治抱负,“不避祸福”是他的报国情怀,威武不屈是他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是他的献身精神,复兴中华是他矢志不渝的宏愿,为人民服务是他的座右铭。

我们就是要以青年习近平为学习典范和光辉榜样,把理想信念作为立身之基、处事之本,胸怀远大理想,坚守执着信念,把稳思想之舵,永葆政治本色,不忘初心使命,厚植为民情怀;提高政治站位,把握历史方位,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切实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自觉做到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路线上政策上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不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都要铭记理想信念,勿忘宗旨信仰,不为任何利益所诱,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为任何压力所迫,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坚决听党话,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做出我们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的贡献。

其次,要从中汲取苦学求知的力量。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是人类远航的动力。莎士比亚曾深有体会地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青年习近平对这句名言心知肚明。在七年的知青岁月里,以追求真理、渴求知识的欲望和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精神,凭借煤油灯的弱光,利用繁重劳动的间隙,不仅学习了大量马列经典和毛泽东著作,而且阅读了不少中外名著和历史卷帙。这种强烈的求知追求和刻苦学习精神,正如刘文超同志所说,使“他在知识的海洋里充实自己”,使“他在历史的长河里总结经验”,使“他在心灵的世界里不断升华”,使“他在哲学的王国里奋勇攀登”。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苦读与深思,终于久久为功,学有所成,不仅学到了理论,求到了真知,增长了才干,提升了人格,而且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把学有所获不断转化为带领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并在实践中萌生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的核心要义和中国共产党人知行合一的高贵品质。

我们就是要以青年习近平为学习典范和光辉榜样,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兴趣、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生活常态”的重要指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大兴学习之风”和“学习、学习、再学习”的伟大号召,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中引用著名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所论述治学的三种境界为读书学习的秘诀,下苦功夫,下真功夫,下细功夫,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努力以读书益智,借助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锐利武器,分析矛盾,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掌握新知识,探索新途径,创造新业绩;以读书强能,不断汲取新知,活跃思维,深邃思想,开阔眼界,卓识远见,提高水平,居高望远,胸怀天下,指导实践,推动创新;以读书明德,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道德情操,树立高尚品质,提高政治素养,增强民本意识,强化责任担当,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高尚追求、“百折不挠永向前”的坚定意志、“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和“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自觉意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和忘我地付出。

再次,要从中汲取为民服务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富民强国,振兴中华。这是一种信念的宣言,这是我们党对国家和人民的神圣承诺。青年习近平自从担任梁家河党支部书记后,就牢记党的宗旨,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以民之所想为自己所思,以民之所盼为自己所干,把为村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带领村民打淤地坝,解决了靠天吃饭的问题;带领村民打井,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带领村民建铁业社,解决农具制造的问题;带领村民建沼气池,解决缺柴少煤的问题……干成了许多前人没有想到、没有敢干、没有干成的惠民好事。纵观《梁家河之歌》,其每段篇章、其字里行间,无不彰显着青年习近平以民为本的赤子之心,无不彰显着青年习近平情系梁家河的浓浓之意,无不彰显着青年习近平带头实干的思想作风,无不彰显着青年习近平“头脑有信仰,眼中有群众,心中有大爱,肩上有担当”的博大胸怀,以坚毅的精神力量和执着追求,践行了党的宗旨,表白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成就了青年习近平的知青岁月,唱响了一曲最美最强最响的青春之歌。

我们就是要以青年习近平为学习典范和光辉榜样,把“不忘初心,心怀苍生”作为自己的处世情怀,把“为民服务,为民造福”作为自己的不变情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作为自己的政治定力,把“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自己工作成败的唯一标准,以所在工作岗位为立足点,以肩负的职责为着力点,以创新、创优、创业绩为发力点,像焦裕禄那样带领群众,建设家乡;像钱学森那样刻苦钻研,奉献社会;像丁晓兵那样为人民赴汤蹈火,为国防建设无私奉献;像李素丽那样勤恳工作,热情助人;像史来贺那样战天斗地,创造奇迹;像姜瑞峰那样深挖蛀虫,痛打硕鼠,以责任的担当、使命的背负、奉献的由衷做好自己的工作,以优异的业绩、执着的精神、高亢的声韵唱好《为人民服务》的雄浑壮歌。

第四,要从中汲取艰苦奋斗的力量。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党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重要标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古训。“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天上不会掉馅饼,社会主义等不来”,这是孩童都会背诵的诗歌。伟大领袖毛泽东曾多次强调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告诫全党要牢记“两个务必”。习近平总书记又大声疾呼:“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青年习近平当年来到梁家河时,面对自然条件之苦、个人生活之苦、家庭变故之苦,也曾一度彷徨,苦闷和纠结,但在乡亲们的呵护、父辈的教诲、延安精神的熏陶下以及个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的支撑下,使他“心里翻腾最终定主见”,“甘愿脱皮掉肉受磨难”,“脚踏黄土头顶烈日把活干”,“流血流汗脱皮掉肉把筋骨换”,不仅使他度过了艰苦的“五关”磨炼,而且承受了“春种、夏耘、秋收、冬贮”的繁重劳动,在梁家河这座革命的大熔炉里终于百炼成钢,由一个“北京娃”变成了从事各种农活的“好把式”、乡亲们眼中的“好后生”和改变山区贫穷落后面貌的“带头人”。这一严酷的经历和收获的喜悦,使他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正如他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惊不变,克难而进。”

我们就是要以青年习近平为学习典范和光辉榜样,把艰苦奋斗视为延安精神的重要特征和共产党人的“传家瑰宝”,看作是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锐利武器和追求卓越,创造奇迹的有力支撑。这是我们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需要,是我们风雨兼程,行稳致远的需要,是我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需要,是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加满油、鼓足劲,实现中国梦的需要。因为在我们前进的路上,挑战和机遇同在,矛盾与冲突并行,胜利和喜悦兼有,成功与奋斗共存。在现实条件下,也许不会再遇到青少年习近平度过的“五道”难关,但“娄山关”、“腊子口”这样的难关依然会有。因此,我们一定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而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的重要论述,以“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的政治理念,以守土有责、富民有责、兴业有责的自觉意识,以生命的活力、无畏的品质、冲天的干劲,以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永远奋斗的精神,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以尽心经营、尽情投入、尽力做好的追求,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倾注自己的满腔心血,释放自己的全部潜能,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新的长征路上书写人生最美的华章。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春风化雨的七年,是砥砺奋进的七年,梁家河大学问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绚丽华章,是书写最美青春的七年,是凝炼“黄土情结”的七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精神食粮和前进动力。以上所写仅是本人的肤浅感悟和点滴收获。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以“丹心未泯创新意,白发犹残求光辉”精神,学好梁家河大学问,用梁家河大学问武装自己,用梁家河精神点亮自己,用青年习近平的故事激励自己,继续为党为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光发热,老有所为,让夕阳之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地址: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离退处(枣园路)    邮编:716000   
电话:0911-8235808  8235608   8051221       E-mail:yazyltc@163.com